封神演义

许仲琳

历史军事

序<br /> 清康熙四雪草堂刊本<br /> 孟子曰:<br /> “太公辟纣,<br /> 居东海之滨伯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九十八章

封神演义 by 许仲琳

2018-5-28 18:50

第九十八回 周武王鹿台散财
  诗曰:
  纣王聚敛吸民脂,
  不信当年放桀时。
  积粟已无千载计,盈财岂有百年期。
  须知世运逢真主,却笑贪淫有阿痴。
  今日还归民社去,从来天意岂容私!
  话说众诸侯俱上了九间殿,
  只见丹墀下大小将领、头目等众跻跻跄跄,簇拥两旁。
  子牙传令:
  “军士先救灭宫中火焰。”
  武王对子牙曰:
  “纣王无道,残虐生灵,
  而六宫近在肘腋其宫人、宦寺被害更惨,今军士救火,不无波及无辜。
  相父当首先严禁,毋令复遭陷害也。”
  子牙闻言,
  忙传令:
  “凡军士人等止许救火,
  毋得肆行暴虐敢有违令妄取六宫中一物,妄杀一人者,斩首示众决不姑惜!汝宜悉知。”
  只见众宫人、宦寺、侍卫、军官齐呼:
  “万岁!”武王在九间殿驻跸。
  与众诸侯看军士救火。
  武王猛抬头,看见殿东边有黄邓邓二十根大铜柱摆列在旁,武王问曰:
  “此铜柱乃是何物?”子牙曰:
  “此铜柱乃是纣王所造炮烙之刑。”
  武王曰:
  “善哉!不但临刑者甚惨,只今日孤观之,
  不觉心胆皆裂。
  纣天子可谓残忍之甚!”子牙引武王入后宫,
  至摘星楼下见虿盆里面蛇蝎上下翻腾,白骨暴露,骷骸乱滚又见酒池内阴风惨惨,肉林下冷露凄凄。
  武王问曰:
  “此是何故?”子牙曰:
  “此是纣王所制虿盆,
  杀害宫人者。
  左右正是肉林、酒池。”
  武王曰:
  “伤哉!纣天子何无仁心一至此也!”不胜伤感,乃作诗以纪之诗曰:
  成汤祝网德声扬,
  放桀南巢正大纲。
  六百年来风气薄,谁知惨恶丧疆场!
  又伤炮烙之刑,
  作诗以纪之
  诗曰:
  苦陷忠良性独偏,
  肆行炮烙悦婵娟。
  遗魂常傍黄金柱,楼下焚烧业报牵。
  话说武王来至摘星楼,见余火尚存,烟焰未绝,烧得七狼八狈也有无辜宫人遭在此劫,尚有余骸未尽,臭秽难闻。
  武王更觉心中不忍,
  忙吩咐军士:
  “快将这些遗骸检出去埋葬,
  无令暴露。
  ”因谓子牙曰:
  “但不知纣王骸骨焚于何所?当另为检出,
  以礼安葬不可使暴露于天地。
  你我为人臣者,
  此心何安!”子牙曰:
  “纣王无道,
  人神共愤今日自焚,实所以报之也。
  今大王以礼葬之,诚大王之仁耳。”
  子牙吩咐军士:
  “检点遗骸,毋使混杂。
  须寻纣王骸骨,具衣衾棺椁,以天子之礼葬之。”
  后人有诗叹成汤王业如斯而尽:
  天丧成汤业,
  敌兵尽倒戈。
  积山尸遍野,漂杵血流河。
  尽去烦苛法,方兴时雨歌。
  太平今日定,袵席乐天和。
  话说子牙令军士寻纣王遗骸,以礼安葬。
  不表。
  且说众诸侯同武王往鹿台而来。
  上了台时,见阁耸云端,楼飞霄汉,亭台叠叠,殿宇巍峨雕栏玉饰,梁栋金装;又只见明珠异宝,珊瑚玉树厢嵌成琼宫瑶室,堆砌就绣阁兰房,不时起万道霞光顷刻有千条瑞彩,真所谓目眩心摇,神飞魄乱。
  武王点首叹曰:
  “纣天子这等奢靡,竭天下之财以穷己欲,
  安有不亡身丧国者也!”子牙曰:
  “古今之所以丧亡者
  未有不从奢侈而败故圣王再三叮咛垂戒者,‘宝己以德,毋宝珠玉’良有以也。
  ”武王曰:
  “如今纣王已灭,天下诸侯与闾阎百姓受纣王剥削之祸,荼毒之苦征敛之烦,日坐水火之中,袵席不安,重足而立今不若将鹿台聚积之货财,给散与诸侯、百姓,将巨桥聚敛之稻粟赈济与饥民,使万民昭苏,享一日安康之福耳。
  ”子牙曰:
  “大王兴言及此,真社稷生民之福也!宜速行之。”
  武王命左右去发财运粟。
  不表。
  只见后宫擒纣王之子武庚至,
  子牙令:
  “推来。”
  众诸侯切齿,少时,众将将武庚推至殿前,
  武庚跪下。
  众诸侯齐曰:
  “殷受不道,罪盈满贯,人神共怒,
  今日当斩首正罪以泄天地之恨。
  ”子牙曰:
  “众诸侯之言甚是。”
  武王急止之曰:
  “不可!纣王肆行不道,
  皆是群小、妖妇惑乱其心与武庚何干?且纣王炮烙大臣,虽贤如比干、微子皆不能匡救其君,又何况武庚一幼稚之子哉?今纣王已灭,与子何仇?且‘罪人不孥’原是上天好生之德,孤愿与众位大王共体之切不可枉行杀戮也。
  俟新君嗣位,封之以茅土,以存商祀,正所以报商之先王也。”
  东伯侯姜文焕出而言曰:
  “元帅在上:
  今大事俱定,
  当立新君以安天下诸侯,士民之心。
  况且天不可以无日,国不可以无君,天命有道,归于至仁。
  今武王仁德着于四海,天下归心,宜正大位,
  以安天下民心。
  况我等众诸侯入关,襄武王以伐无道,正为今日之大事也。
  望元帅一力担当,不可迟滞,有辜众人之心。”
  众诸侯齐曰:
  “姜君侯讲得有理,正合众人之意。”
  子牙尚未及对,
  武王惶惧逊谢曰:
  “孤位轻德薄,
  名誉未着惟日兢兢,求为寡过以嗣先王之业而未遑,安敢妄觊天位哉!
  况天位惟艰惟仁德者居之,
  乞众位贤侯共择一有德者以嗣大位毋令有忝厥职,遗天下羞。
  孤与相父早归故土,以守臣节而已。”
  旁有东伯侯厉声大言曰:
  “大王此言差矣!天下之至德,
  孰有如大王者!今天下归周已非一日,即黎民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谓大王能救民于水火也。
  且天下诸侯景从云集,随大王以伐无道,其爱戴之心,盖有自也。
  大王又何必固辞?望大王俯从众议,毋令众人失望耳。”
  武王曰:
  “发有何德,望贤侯无得执此成议,
  还当访询有众以服天下之心。
  ”
  东伯侯姜文焕曰:
  “昔帝尧以至德克相上帝,
  得膺大位;后生丹朱不肖帝求人而逊位,众臣举舜。
  舜以重华之德,以继尧而有天下。
  后帝舜生子商均亦不肖,舜乃举天下而让之禹。
  禹生启贤明,能承继夏命,故相继而传十七世。
  至桀无道而失夏政,成汤以至德放桀于南巢,
  代夏而有天下。
  传二十六世至纣,大肆无道,恶贯罪盈。
  大王以至德与众诸侯恭行天之讨,今大事已定,克承大宝非大王而谁?大王又何必固逊哉!”
  武王曰:
  “孤安敢方禹汤之贤哲也。”
  姜文焕曰:
  “大王不事干戈,以仁义教率天下,
  化行俗美三分天下有其二,故凤鸣于岐山,万民而乐业。
  天人相应,理不可诬。
  大王之政德,
  与二君何多让哉!”武王曰:
  “姜君侯素有才德,
  当为天下之主。”
  忽听得两傍众诸侯一齐上前,
  大呼曰:
  “天下归心,
  已非一日大王为何苦苦固辞?大拂众人之心矣!
  况吾等会盟此地,
  岂是一朝一夕之力无非欲立大王,再见太平之日耳。
  今大王舍此不居,则天下诸侯瓦解,自此生乱,是使天下终无太平之日矣。”
  子牙上前急止之曰:
  “列位贤侯不必如此,
  我自有名正言顺之说。
  ”
  正是:
  子牙一计成王业,致使诸侯拜圣君。
  话说众诸侯在九间殿,见武王固逊,俱纷然争辩不一,子牙乃止之对武王曰:
  “纣王祸乱天下,
  大王率诸侯明正其罪天下无不悦服,大王礼当正位,号令天下。
  况当日凤鸣岐山,祥瑞现于周地,此上天垂应之兆,岂是偶然!今天下人心悦而归周正是天人响应,时不可失。
  大王今日固辞,恐诸侯心冷,各散归国,涣无所统,各据其地日生祸乱,甚非大王吊伐之意。
  深失民望,非所以爱之,实所以害之也,
  愿大王详察!”武王曰:
  “众人固是美爱,
  然孤之德薄不足以胜此任,恐遗先王之羞耳。”
  东伯侯姜文焕曰:
  “大王不必辞逊,元帅自有主见。”
  乃对子牙曰:
  “请元帅速行,不得迟滞,
  恐人心解散。
  ”子牙急忙传令:
  “命画图样造台,
  作祝文昭告天地社稷俟后有大贤,大王再让位未迟。”
  众诸侯已知子牙之意,随声应诺。
  傍有周公旦自去造台。
  后人有诗诵之,
  诗曰:
  朝歌城内筑禅台,
  万姓欢呼动八垓。
  沴气已随余焰尽,和风方向太阳来。
  岐山鸣凤缠祯瑞,殿陛赓歌进寿杯。
  四海雍熙从此盛,周家泰运又重开。
  话说周公旦画了图样,于天地坛前造一座台。
  台高三层,按三才之象,分八卦之形。
  正中设“皇天后土之位”。
  傍立“山川社稷之神”。
  左右有“十二元神”旗号,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立于其地。
  前后有“十干”旗号,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立于本位。
  坛上有“四季正神方位”:
  春日太昊,夏日炎帝,
  秋日少昊冬日颛顼。
  中有皇帝轩辕。
  坛上罗列笾、豆、簠、簋、金爵、玉斝,陈设祭前,并生刍炙脯列于几席,鲜、酱、鱼、肉设于案桌,无不齐备。
  只见香烧宝鼎,花插金瓶,子牙方请武王上坛。
  武王再三谦让,然后祭坛。
  八百诸侯齐立于两旁,周公旦高捧祝文,上台开读,祝文曰:
  惟大周元年壬辰越甲子昧爽三日,
  西伯侯西岐武王姬发敢昭告于皇天后土神只曰:
  呜呼!惟天惠民
  惟辟奉天。
  有殷受弗克上天,自绝于命。
  臣发承祖宗累治之仁,列圣相沿之德,予小子曷敢有越阙志,恭天承命底商之罪,大正于商。
  惟尔神只,克成厥勋,诞膺天命。
  予小子方日夜祗惧,恐坠前烈,敬修未遑。
  无奈诸侯、军、民、耆老人等,疏请再三,众志诚难固违。
  俯从群议,爰考旧典,式诹吉日,祗告于天、地、宗庙、社稷暨我文考,于是日受册、宝嗣即大位。
  仰承中外靖恭之颂,天人协应之符,庆日月之照临,膺皇天之永命。
  尚望福我维新,永终不替,慰兆人胥戴之情,
  垂累业无疆之绪。
  神其鉴兹!伏惟尚飨。
  话说周公旦读罢祝文,焚了,祝告天地毕,
  只见香烟笼罩空中瑞霭氤氲满地其日天朗气清,惠风庆云真是昌期应运,太平景象,自然迥别。
  那朝歌百姓挤拥,遍地欢呼。
  武王受了册、宝,即天子位,面南垂拱端坐。
  乐奏三番,众诸侯出笏,山呼“万岁”。
  拜贺毕,武王传旨,大赦天下。
  众人簇拥武王下坛,来至殿廷,从新拜贺毕,
  武王传旨命摆九龙饰席,大宴八百诸侯,君臣共乐。
  众人酒过数巡,俱各欢畅。
  百官觉已深沉,各辞阙谢恩而散。
  后人读史,见武王一戎衣而有天下,君臣和乐,作诗以咏之诗曰:
  坛上香风绕圣王,
  军民嵩祝舞霓裳。
  江山依旧承柴望,社稷重新乐裸将。
  金阙晓临仙掌动,玉阶时听佩环忙。
  熙熙皞皞清明世,万姓讴歌庆未央。
  话说次日武王设朝,众诸侯朝贺毕,
  武王谓子牙曰:
  “殷纣因广施土木之功,
  竭天下之财荒淫失政,故有此败。
  朕蒙众诸侯立之为君,朕欲将鹿台之货财给散与天下诸侯,颁赐各夷王衣袭之费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命诸侯各引人马归国以安享其土地。”
  又将摘星楼殿阁尽行拆毁,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式商容之闾,放内宫之人,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以示天下大服。
  武王在朝歌旬月,万民乐业,人物安阜,瑞草生,凤凰现醴泉溢,甘露降,景星庆云,熙熙皞皞,真是太平景象。
  有诗为证,
  诗曰:
  八十公公杖策行,
  相逢欣笑话生平。
  眼中不识干戈事,耳内稀闻战鼓声。
  每见麒麟鸾凤现,时听丝竹管弦鸣。
  于今世上称宁宇,不似当年枕席惊。
  话说武王为天子,天人感应,民安物阜,
  天降祥瑞万民无不悦服。
  只见天下诸侯俱辞朝,各归本国。
  子牙入内庭见武王,
  王曰:
  “相父有何奏章?”子牙奏曰:
  “方今天下已定,
  老臣启陛下命官镇守朝歌。”
  武王曰:
  “俱听相父。
  着用何官?”子牙曰:
  “今武庚,陛下既待以不杀,
  使守本土得存商祀,
  必用何人监守方可?”武王曰:
  “俟明日临朝商议。”
  子牙退朝,回相府。
  只至次日,武王早朝,诸臣朝见毕,
  武王曰:
  “朕今封武庚世守本土,
  以存商祀必使人监国,当用何人而后可?”武王问罢,众臣共议:
  “非亲王不可。”
  遂议管叔鲜、蔡叔度二王监国。
  武王依允,随命二叔守此朝歌。
  武王分付:
  “明日大驾归国。”
  只见武王圣谕一出,朝歌军民暨耆老人等,
  俱谋议遮留圣驾。
  不表。
  话说武王次日,分付二叔监国,大驾随起行。
  只见那些百姓,扶老挈幼,遮拜于道,
  大呼曰:
  “陛下救我等于水火之中,
  今一旦归国是使万姓而无父母也。
  望陛下一视同仁,留居此地,我等百姓不胜庆幸!”
  武王见百姓挽留,
  乃慰之曰:
  “今朝歌朕已命二叔监守如朕一样,
  必不令尔等失所也。
  尔等当奉公守法,自然安业,又何必朕在此,
  方能安阜也?”百姓挽留不住放声大哭,震动天地。
  武王亦觉凄然,
  复谓二弟管叔鲜、蔡叔度曰:
  “民乃国之根本。
  尔不可轻虐下民,当视之如子。
  若是不体朕意,有虐下民,朕自有国法在,
  必不能为亲者讳也。
  二弟其勉之!”二叔受命。
  武王即日发驾起程,往西岐前进。
  百姓哭送一程,竟回朝歌。
  不表。
  话说武王离朝歌,一路行来,也非一日,
  不觉来至孟津。
  思想昔日渡孟津时,白鱼跃舟,兵戈扰攘,今日又是一番光景,不胜嗟叹。
  后人有诗咏之:
  驾返西岐龙入海,与民欢忭乐尧年。
  归牛桃圃开新运,牧马华山洗旧羶。
  箕子囚中先解释,比干墓上有封笺。
  孟津昔日曾流血,无怪周王念往贤。
  话说武王同子牙渡了黄河,过渑池,出五关,
  子牙一路行来忽然想起一班随行征伐阵亡的将官,心下不胜伤悼。
  一日来至金(又鸟)岭,兵过首阳山。
  只见大队方行,前面有二位道者阻住,
  对旗门官曰:
  “与我请姜元帅答话。”
  左右报进中军,子牙忙出辕门观看,却是伯夷、叔齐。
  子牙忙躬身问曰:
  “二位贤侯见尚,
  有何见谕?”伯夷曰:
  “姜元帅今日回兵,
  纣王致于何地?”子牙答曰:
  “纣王无道
  天下共弃之。
  吾兵进五关,只见天下诸侯已大会于孟津。
  至甲子日,受率其旅若林,罔敢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至血流漂杵,纣王自焚,天下大定。
  吾主武王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封比干之墓,式商容之闾诸侯无不悦服,尊武王为天子。
  今日之天下,非纣王之天下也。”
  子牙道罢,只见伯夷、叔齐仰面涕泣,
  大呼曰:
  “伤哉!伤哉!以暴易暴兮,
  予意欲何为!”歌罢拂袖而回,竟入首阳山,
  作“采薇”之诗七日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后人有诗吊之,
  诗曰:
  昔阻周兵在首阳,
  忠心一点为成汤。
  三分已去犹啼血,万死无辞立大纲。
  水土不知新世界,江山还念旧君王。
  可怜耻食甘名节,万古常存日月光。
  话说子牙兵过首阳山,至燕山,一路上,
  周民箪食壶浆迎武王。
  一日,兵至西岐山,忽有上大夫散宜生、黄滚前来接驾,领众官俱在道旁俯伏。
  武王在车中见众弟与黄滚老将军后随孙儿黄天爵,武王曰:
  “朕东征五载今见卿等,不觉满腔凄惨,
  愁怀勃勃也。”
  宜生近前启曰:
  “陛下今登大位,
  天下太平此不胜之喜。
  臣等得复睹天颜,正是龙虎重逢,再庆都俞喜起之风,陛下与万姓同乐太平又何至凄惨不悦也!”
  武王曰:
  “朕因会诸侯而伐纣,
  东进五关一路内损朕许多忠良,未得共享太平,先归泉壤。
  今日卿等,老者、少者、存者、没者,俱不一其人,使朕不胜今昔之感所以郁郁不乐耳。
  ”散宜生启曰:
  “以臣死忠,以子死孝,
  俱是报君父之洪恩遗芳名于史册,自是美事。
  陛下爵禄其子孙,世受国恩,即所以报之也,
  又何必不乐哉?”武王与众臣并辔而行。
  西岐山至岐州只七十里,一路上,万民争看,
  无不欢悦。
  武王鸾驾簇拥,来至西岐城,笙簧嘹亮,香气氤氲。
  武王至前殿下辇,入内庭,参见太姜,谒太妊,会太姬设筵宴在显庆殿,大会文武。
  正是:
  太平天子排佳宴,龙虎风云聚会时。
  话说武王宴赏百官,君臣欢饮,尽醉而散。
  次日早朝,聚众文武参谒毕,
  武王曰:
  “有奏章出班见朕,
  无事早散。”
  言未毕,
  子牙出班奏曰:
  “老臣奉天征讨,
  灭纣兴周陛下大事已定。
  只有屡年阵亡人、仙,未受封职。
  老臣不日辞陛下,往昆仑山,见掌教师尊,请玉牒、金符,封赠众人使他各安其位,不致他怅怅无依耳。”
  武王曰:
  “相父之言甚是。”
  言未毕,
  午门官启驾:
  “外有商臣飞廉、恶来在午门候旨。”
  武王问子牙曰:
  “今商臣至此见朕,
  意欲何为?”子牙奏曰:
  “习廉、恶来,
  纣之佞臣。
  前破纣之时,二奸隐匿;今见天下太平,至此欲簧惑陛下,希图爵禄耳。
  此等奸佞,岂可一日容之于天地间哉!但老臣有用他之处,陛下可宣入殿廷俟老臣分付他,自有道理。”
  武王从其言,
  命:
  “宣入殿前来。”
  左右将二臣引至丹墀,拜舞毕,
  口称:
  “亡国臣飞廉、恶来愿陛下万岁!”武王曰:
  “二卿至此,
  有何所愿?”飞廉奏曰:
  “纣王不听忠宣
  荒淫酒色以至社稷倾覆。
  臣闻大王仁德着于四海,天下归心,真可驾尧轶舜,臣故不惮千里求见陛下,愿效犬马。
  倘蒙收录,得执鞭于左右,则臣之幸也。
  谨献玉符、金册,愿陛下容纳。
  ”子牙曰:
  “二位大夫在纣俱有忠诚,奈纣王不察,
  致有败亡之祸。
  今既归周,是弃暗投明,愿陛下当用二位大夫,正所谓舍珷玞而用美玉也。”
  武王听子牙之言,封飞廉、恶来为中大夫,
  二臣谢恩。
  后人有诗叹之,
  诗曰:
  贪望高官特地来,
  玉符金节献金阶。
  子牙早定防奸计,难免封神剑下灾。
  话说武王封了飞廉、恶来二人,子牙出朝回相府。
  不表。
  单说当年马氏笑子牙不能成其大事,竟弃子牙而他适。
  及到今日,武王嗣位,天下归周,宇宙太平,
  即茅檐蔀屋穷谷深山,凡有人烟聚集之处,无有不知武王伐纣,俱是相父姜子牙之功。
  今日一统华夷,姜子牙出将入相,享人间无穷富贵,权牟人主位极人臣,古今罕及,天下人无不赞叹:
  “当日子牙困穷之时,
  磻溪坐隐此身已老于渔樵。
  孰意八十岁方被文王聘请归国,今日做出这无大不大事业来!”今日讲,明日讲一日讲到这马氏耳朵里来。
  马氏此时跟随了一个乡村田户之人。
  其日闻得邻家一个老婆子对马氏曰:
  “昔日你当时嫁的那个姜某,
  如今做了多大事业……”如此长如此短,说了一遍,说得那马氏满面通红一腔热烘烘的起来,半日无语。
  那老婆子又促了他两句,
  说道:
  “当日还是大娘子错了,
  若是当时随了姜某今日也享这无穷富贵,却强如在这里守穷度日。
  这还是你命里没福!”马氏越发心里如油煎火燎一般,追悔不及越觉怒恼。
  当时马氏辞了老婆子,自家归来,坐在房里,
  越想越恨:
  “我当初如何看不上他!这双眼睛
  还生在世上!”自思:
  “便活一百岁也只是如此。
  天下岂有这等一个大贵人错过了,
  还有什么好处!”又想:
  “适才这个老婆子说是我没福,
  不觉羞惭再有何颜立于人世!不如寻个自尽罢!”乃大哭了一回。
  心里又想:
  “恐怕不是他。
  假如错听了,天下也有这个同名同姓的,
  却不是枉死了?”自己又自解叹:
  “且等到晚间
  俟我这个丈夫来家问他明白,再也未迟。”
  那日天晚,只见那农夫张三老往城中卖菜来家,马氏接着收拾了晚饭与丈夫吃了,因问曰:
  “如今姜子牙,
  闻说他出将入相百般富贵,果然真么?”张三老听说,忙陪笑脸答曰:
  “贤妻不问我也不好说,
  果然是真的。
  前日姜丞相在朝歌,甚么样威仪!天下诸侯,
  俱各听命。
  我那时要与你说去见他一见,也讨个小小的富贵。
  我只怕他品位俱尊,恐惹出事来,故此一向不曾说得。
  今蒙娘子问及,只得说与你知道。
  如今迟了,姜丞相回国多时,只是当初在这里好的。”
  马氏闻言,半日无语。
  这张三老恐娘子着恼,又安慰了一回,马氏假意劝丈夫睡了,自己收拾浑身干净哭了数声,悬梁自缢而死——一魂往封神台去了。
  及至张三老知觉,天已明了,马氏气绝,张三老只得买棺木埋葬。
  不表。
  后人有诗叹之:
  痴心尚望享荣华,应悔当时一念差。
  三复垂思无计策,悬梁虽死愧黄沙。
  话说次日子牙入朝见武王,
  奏曰:
  “昔日老臣奉师命下山,
  助陛下吊民伐罪原是应运而兴,凡人、仙皆逢杀劫,先立有‘封神榜’在封神台上。
  今大事已定,人、仙魂魄无依,老臣特启陛下,给假往昆仑山见师尊请玉符、金册,来封众神,早安其位望陛下准臣施行。
  ”武王曰:
  “相父劳苦多年,当享太平之福;但此事亦是不了之局,相父可速宜施行不得久羁仙岛,令朕凝望眼耳。”
  子牙曰:
  “老臣怎敢有辜圣恩而乐游林壑也?”子牙忙辞武王,回相府沐浴毕驾土遁往昆仑山而来。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