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

许仲琳

历史军事

序<br /> 清康熙四雪草堂刊本<br /> 孟子曰:<br /> “太公辟纣,<br /> 居东海之滨伯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二十四章

封神演义 by 许仲琳

2018-5-28 18:50

第二十四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
  诗曰:
  别却朝歌隐此间,
  喜观绿水绕青山。
  “黄庭”两卷消长昼,金鲤三条了笑颜。
  柳内莺声来呖呖,岸傍溜响听潺潺。
  满天华露开祥瑞,赢得文王仙驾扳。
  话说武吉来到溪边,见子牙独坐垂杨之下,
  将鱼竿飘浮绿波之上自己作歌取乐。
  武吉走至子牙之后,
  款款叫曰:
  “姜老爷!”子牙回首,
  看见武吉
  子牙曰:
  “你是那一日在此的樵夫?”武吉答曰:
  “正是。
  ”
  子牙道:
  “你那一日可曾打死人么?”武吉慌忙跪泣告曰:
  “小人乃山中蠢子,
  执斧愚夫那知深奥,肉眼凡胎,不识老爷高明隐达之士。
  前日一语,冒犯尊颜,老爷乃大人之辈,不是我等小人,望姜老爷切勿记怀大开仁慈,广施恻隐,只当普济群生!那日别了老爷,行至南门正遇文王驾至,挑柴闪躲,不知塌了尖担,果然打死门军王相。
  此时文王定罪,理合抵命。
  小人因思母老无依,终久必成沟壑之鬼,蒙上大夫散宜生老爷为小人启奏文王,权放归家置办母事完备,不日去抵王相之命。
  以此思之,母子之命依旧不保。
  今日特来叩见姜老爷,万望怜救毫未余生,得全母子之命。
  小人结草衔环,犬马相报,
  决不敢有负大德!”
  子牙曰:
  “‘数定难移’。
  你打死了人,宜当偿命,
  我怎么救得你?”
  武吉哀哭拜求曰:
  “老爷恩施昆虫草木,
  无处不发慈悲倘救得母子之命,没齿难忘!”子牙见武吉来意虔诚,亦且此人后必有贵子牙曰:
  “你要我救你,
  你拜吾为师我方救你。”
  武吉听言,随即下拜。
  子牙曰:
  “你既为吾弟子,我不得不救你。
  如今你速回到家,在你床前,随你多长,挖一坑堑,深四尺。
  你至黄昏时候,睡在坑内。
  叫你母亲于你头前点一盏灯,脚头点一盏灯。
  或米也可,或饭也可,抓两把撒在你身上,放上些乱草。
  睡过一夜起来,只管去做生意,再无事了。”
  武吉听了,领师之命,回到家中,挖坑行事。
  有诗为证,
  诗曰:
  文王先天数,子牙善厌星。
  不因武吉事,焉能涉帝廷。
  磻溪生将相,周土产天丁。
  大造原相定,须教数合冥。
  话说武吉回到家中,满面喜容。
  母说:
  “我儿,你去求姜老爷,此事如何?”武吉对母亲一一说了一遍。
  母亲大喜,随命武吉挖坑点灯。
  不题。
  且说子牙三更时分,披发仗剑,踏罡布斗,
  掏诀结印随与武吉厌星。
  次早,武吉来见子牙,口称“师父”,下拜。
  子牙曰:
  “既拜吾为师,早晚听吾教训。
  打柴之事,非汝长策。
  早起挑柴货卖,到中时来讲谈兵法。
  方今纣王无道,天下反乱四百镇诸侯。”
  武吉曰:
  “老师父,
  反了那四百镇诸侯?”子牙曰:
  “反了东伯侯姜文焕,
  领兵四十万大战游魂关。
  南伯侯鄂顺反了,领三十万人马,攻打三山关。
  我前日仰观天象,见西岐不久刀兵四起,离乱发生。
  此是用武之秋,上心学艺,若能得功出仕,便是天子之臣,岂是打柴了事。
  古语有云: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又曰: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也是你拜我一场。”
  武吉听了师父之言,早晚上心,不离子牙,
  精学武艺讲习六韬。
  不表。
  话说散宜生一日想起武吉之事,一去半载不来。
  宜生入内庭见文王,
  启奏曰:
  “武吉打死王相,
  臣因见彼有老母在家无人养侍,奏过主公,放武吉回家,办其母棺木日费之用即来。
  岂意彼竟欺灭国法,今经半载不来领罪,此必狡猾之民!大王可演先天数以验真实。”
  文王曰:
  “善。”
  随取金钱,占演凶吉。
  文王点首叹曰:
  “武吉亦非猾民,因惧刑自投万丈深潭已死。
  若论正法,亦非斗殴杀人,乃是误伤人命,罪不该死。
  彼反惧法身死,如武吉深为可悯!”叹息良久,君臣各退。
  正是捻指光阴似箭,果然岁月如流。
  文王一日与文武闲居无事,见春和景媚,柳舒花放,桃李争妍韶光正茂。
  文王曰:
  “三春景色繁华,万物发舒,襟怀爽畅,
  孤同诸子、众卿往南郊寻青踏翠,共乐山水之欢,以效寻芳之乐。
  ”散宜生近前启曰:
  “主公,昔日造灵台,
  夜兆飞熊主西岐得栋梁之才,主君有贤辅之佐。
  况今春光晴爽,花柳争妍,一则围幸于南郊,
  二则访遗贤于山泽。
  臣等随使,南宫适、辛甲保驾,正尧舜与民同乐之意。”
  文王大悦,
  随传旨:
  “次早南郊围幸行乐。”
  次日,南宫适领五百家将出南郊,步一围场。
  众武士披执,同文王出城,行至南郊。
  怎见得好春光景致:
  和风飘动,百蕊争荣。
  桃红似火,柳嫩成金。
  萌芽初出土,百草已排新。
  芳草绵绵铺锦绣,娇花袅袅斗春风。
  林内清奇鸟韵,树外氤氲烟笼。
  听黄鹂、杜宇唤春回,遍访游人行乐;絮飘花落,溶溶归棹又添水面文章。
  见几个牧童短笛骑牛背,见几个田下锄人运手忙,见几个摘桑拎着桑篮走见几个采茶歌罢入茶筐。
  一段青,一段红,春光富贵;一园花,一园柳,花柳争妍。
  无限春光观不尽,溪边春水戏鸳鸯。
  人人贪恋春三月,留恋春光却动心。
  劝君休错三春景,一寸光阴一寸金。
  话说文王同众文武出郊外行乐,共享三春之景。
  行至一山,见有围场,步成罗网。
  文王一见许多家将披坚执锐,手持扫杆钢叉,
  黄鹰猎犬雄威万状。
  怎见得:
  烈烈旌旗似火,辉辉造盖遮天。
  锦衣绣袄驾黄鹰,花帽征衣牵猎犬。
  粉青毡笠,打洒朱缨。
  粉青毡笠,一池荷叶舞清风;打洒朱缨,开放桃花浮水面。
  只见:
  赶獐猎犬,钻天鹞子带红缨;捉兔黄鹰,
  拖帽金彪双凤翅。
  黄鹰起去,空中咬坠玉天鹅;恶犬来时,就地拖番梅花鹿。
  青锦白吉,锦豹花彪。
  青锦白吉,遇长杆血溅满身红;锦豹花彪,逢利刃血淋山土赤。
  野(又鸟)着箭,穿住二翅怎能飞;鸬鹚遭叉,扑地翎毛难展挣。
  大弓射去,青妆白鹿怎逃生;药箭来时,练雀斑鸠难回避。
  旌旗招展乱纵横,鼓响锣鸣声呐喊。
  打围人个个心猛,与猎将各各欢欣。
  登崖赛过搜山虎,跳涧犹如出海龙。
  火炮钢叉连地滚,窝弓伏弩傍空行。
  长天听有天鹅叫,开笼又放海东青。
  话说文王见这样个光景,
  忙问:
  “上大夫,
  此是一个围场
  为何设于此山?”宜生马上欠身答曰:
  “今日千岁游春行乐,
  共幸春光南将军已设此围场,俟主公打猎行幸,以畅心情亦不枉行乐一番,君臣共乐。”
  文王听说,
  正色曰:
  “大夫之言差矣!昔伏羲皇帝不用茹毛,
  而称至圣。
  当时有首相名曰风后,进茹毛于伏羲,
  伏羲曰:
  ‘此鲜食皆百兽之肉,
  吾入饥而食其肉渴而饮其血,以之为滋养之道;不知吾欲其生,忍令彼死此心何忍?朕今不食禽兽之肉,宁食百草之粟,各全生命以养天和无伤无害,岂不为美?’伏羲居洪荒之世,无百谷之美尚不茹毛鲜食;况如今五谷可以养生,肥甘足以悦口孤与卿踏青行乐,以赏此韶华风景,今欲骋孤等之乐追麋逐鹿,较强比胜,骋英雄于猎较之间,禽兽何辜而遭此杀戮之惨!且当此之时,阳春乍启,正万物生育之时而行此肃杀之政,此仁人所痛心者也。
  古人当生不剪,体天地好生之仁。
  孤与卿等何蹈此不仁之事哉!速命南宫适,
  将围场去了!”众将传旨。
  文王曰:
  “孤与众卿,在马上欢饮行乐。”
  观望来往士女纷纭,踏青紫陌,斗草芳丛,
  或携酒而乐溪边或讴歌而行绿圃,
  君臣马上忻然而叹曰:
  “正是君正臣贤,
  士民怡乐。
  ”宜生马上欠背答曰:
  “主公,西岐之地,
  胜似尧天。”
  君臣正迤■行乐,
  只见那边一伙渔人作歌而来:
  忆昔成汤扫桀时,
  十一征兮自葛始。
  堂堂正大应天人,义旗一举民安止。
  今经六百有余年,祝网恩波将歇息。
  悬肉为林酒作池,鹿台积血高千尺。
  内荒于色外荒禽,嘈嘈四海沸呻吟。
  我曹本是沧海客,洗耳不听亡国音。
  日逐洪涛歌浩浩,夜观星斗垂孤钓。
  孤钓不如天地宽,白头俯仰天地老。
  文王听渔人歌罢,
  对散宜生曰:
  “此歌韵度清奇,
  其中必定有大贤隐于此地。”
  文王命辛甲:
  “与孤把作歌贤人请来相见。”
  辛甲领旨,将坐下马一磕,
  向前厉声言曰:
  “内中有贤人,
  请出来见吾千岁!”那些渔人齐齐跪下
  答曰:
  “吾等都是‘闲’人。
  ”辛甲曰:
  “你们为何都是贤人?”渔人曰:
  “我等早晨出户捕鱼,
  这时节回来无事故此我等俱是 ‘闲’人。”
  不一时,文王马到,
  辛甲向前启曰:
  “此乃俱是渔人,
  非贤人也。
  ”文王曰:
  “孤听作歌,韵度清奇,内中定有大贤。”
  众渔人曰:
  “此歌非小民所作。
  离此三十五里,有一磻溪,溪中有一老人,时常作此歌,我们耳边听的熟了故此随口唱出此歌,实非小民所作。
  ”
  文王曰:
  “诸位请回。”
  众渔人叩头去了。
  文王马上想歌中之味,好个“洗耳不听亡国音”。
  傍有大夫散宜生欠背言曰:
  “‘洗耳不听亡国音’者何也?”昌曰:
  “大夫不知么?”
  宜生曰:
  “臣愚不知深义。”
  昌曰:
  “此一句乃尧王访舜天子故事。
  昔尧有德,乃生不肖之男,后尧王恐失民望,
  私行访察欲要让位。
  一日行至山僻幽静之乡,见一人倚溪临水,将一小瓢儿在水中转,尧王问曰:
  ‘公为何将此瓢在水中转?’其人笑曰:
  ‘吾看破世情
  却了名利去了家私,弃了妻子,离爱欲是非之门,抛红尘之径避处深林,齑盐蔬食,怡乐林泉,以终天年平生之愿足矣!’尧王听罢大喜,‘此人眼空一世,忘富贵之荣远是非之境,真乃仁杰也,孤将此帝位正该让他。
  ’
  王曰:
  ‘贤者,吾非他人,朕乃帝尧。
  今见大贤有德,欲将天子之位让尔,可否?’其人听罢,将小瓢拿起一脚踏的粉碎,两只手掩住耳朵,飞跑跑至溪边洗耳。
  正洗之间,又见一人牵一只牛来吃水,
  其人曰:
  ‘那君子,
  牛来吃水了。
  ’那人只管洗耳。
  其人又曰:
  ‘此耳有多少秽污,只管洗?’那人洗完,
  方开口答曰:
  ‘方才帝尧让位与我把我双耳都污了,
  故此洗了一会有误此牛吃水。
  ’其人听了,把牛牵至上流而饮。
  那人曰:
  ‘为甚事便走?’其人曰:
  ‘水被你洗污了,
  如何又污吾牛口?’
  当时高洁之士如此。
  此一句乃是 ‘洗耳不听亡国音’。”
  众官马上俱听文王谈讲先朝兴废,后国遗踪。
  君臣马上传杯共享与民同乐,见了些桃红李白,鸭绿鹅黄莺声嘹呖,紫燕呢喃,风吹不管游人醉,独有三春景色新。
  君臣正行,
  见一起樵夫作歌而来:
  凤非乏兮麟非无,
  但嗟治世有隆污。
  龙兴云出虎生风,世人慢惜寻贤路。
  君不见耕莘野夫,心乐尧舜与犁锄。
  不遇成汤三使聘,怀抱经纶学左徒。
  又不见一傅岩子,萧萧蓑笠甘寒楚。
  当年不入高宗梦,霖雨终身藏版土。
  古来贤达辱而荣,岂特吾人终水浒。
  且横牧笛歌清昼,慢叱犁牛耕白云。
  王侯富贵斜晖下,仰天一笑俟明君。
  文王同文武马上听得歌声甚是奇异,内中必有大贤。
  命辛甲:
  “请贤者相见。”
  辛甲领命,拍马前来,见一伙樵人,
  言曰:
  “你们内中可有贤者?请出来与吾大王相见。”
  众人放下担儿,
  俱言:
  “内中并无贤者。”
  不一时文王马至。
  辛甲回复曰:
  “内无贤士。”
  文王曰:
  “歌韵清奇,
  内中岂无贤士?”中有一人曰:
  “此歌非吾所作。
  前边十里,地名磻溪,其中有一老叟,朝暮垂竿。
  小民等打柴回来,磻溪少歇,朝夕听唱此歌,
  众人听得熟了故此随口唱出。
  不知大王驾临,有失回避,
  乃子民之罪也!”王曰:
  “既无贤士,
  尔等暂退。”
  众皆去了。
  文王在马上只管思念,又行了一路,与文武把盏,兴不能尽。
  春光明媚,花柳芳妍,红绿交加,妆点春色。
  正行之间,
  只见一人挑着一担柴唱歌而来:
  春水悠悠春草奇,
  金鱼未遇隐磻溪。
  世人不识高贤志,只作溪边老钓矶。
  文王听得歌声,
  嗟叹曰:
  “奇哉!此中必有大贤。”
  宜生在马上看那挑柴的好像猾民武吉。
  宜生曰:
  “主公,方才作歌者象似打死王相的武吉。”
  王曰:
  “大夫差矣!武吉已死万丈深潭之中,
  前演先天岂有武吉还在之理?”宜生看的实了,随命辛免曰:
  “你是不是拿来。”
  辛免走马向前。
  武吉见是文王驾至,回避不及,把柴歇下,跪在尘埃。
  辛免看时,果然是武吉。
  辛免回见文王,
  启曰:
  “果是武吉。”
  文王闻言,满面通红,
  见吉大喝曰:
  “匹夫怎敢欺孤太甚!”随对宜生曰:
  “大夫,
  这等狡猾逆民须当加等勘问。
  杀伤人命,躲重投轻,罪与杀人等。
  今非谓武吉逃躲,则先天数竟有差错,何以传世?”武吉泣拜在地,奏曰:
  “吉乃守法奉公之民不敢狂悖。
  只因误伤人命,前去问一老叟。
  离此间三里,地名磻溪。
  此人乃东海许州人氏,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叫小人拜他为师传与小人:
  回家挖一坑,
  叫小人睡在里面用草盖在身上,头前点一盏灯,脚后点一盏灯草上用米一把撒在上面,睡到天明,只管打柴再不妨事。
  千岁爷,‘蝼蚁尚且贪生,
  岂有人不惜命’?”
  只见宜生马上欠身贺曰:
  “恭喜大王!武吉今言此人,
  道号飞熊正应灵台之兆。
  昔日商高宗夜梦飞熊而得傅说,今日大王梦飞熊,应得子牙。
  今大王行乐,正应求贤。
  望大王宜赦武吉无罪,令武吉往前林,请贤士相见。”
  武吉叩头,飞奔林中去了。
  且说文王君臣,将至林前,不敢惊动贤士,离数箭之地,文王下马同宜生步行入林。
  且说武吉赶进林来,不见师父,心下着慌,
  又见文王进林。
  宜生问曰:
  “贤士在否?”武吉答曰:
  “方才在此,
  这会不见了。
  ”文王曰:
  “贤士可有别居?”武吉道:
  “前边有一草舍。”
  武吉引文王驾至门首,文王以手抚门,犹恐造次。
  只见里面走一小童开门,
  文王笑脸问曰:
  “老师在否?”童曰:
  “不在了,
  同道友闲行。
  ”文王问曰:
  “甚时回来?”
  童子答曰:
  “不定。
  或就来,或一二日,或三五日,萍梗浮踪,逢山遇水,或师或友便谈玄论道,故无定期。”
  宜生在旁曰:
  “臣启主公:
  求贤聘杰,
  礼当虔诚今日来意未诚,宜其远避。
  昔上古神农拜常桑,轩辕拜老彭,黄帝拜风后,汤拜伊尹须当沐浴斋戒,择吉日迎聘,方是敬贤之礼。
  主公且暂请驾回。”
  文王曰:
  “大夫之言是也。”
  命武吉随驾入朝。
  文王行至溪边,见光景稀奇,林木幽旷,
  乃作诗曰:
  宰割山河布远猷,
  大贤抱负可同谋。
  此来不见垂竿叟,天下人愁几日休。
  又见绿柳之下,坐石之旁,鱼竿飘在水面,
  不见子牙心中甚是悒怏。
  复作诗曰:
  求贤远出到溪头,不见贤人止见钩。
  一竹青丝垂绿柳,满江红日水空流。
  文王犹留恋不舍,宜生复劝,文王方随众文武回朝。
  抵暮,进西岐,俱到殿前,文王传旨,
  令百官:
  “俱不必各归府第,
  都在殿廷宿斋三日同去迎请大贤。”
  内有大将军南宫适进曰:
  “磻溪钓叟恐是虚名,
  大王未知真实而以隆礼迎请,倘言过其实,不空费主公一片真诚,竟为愚夫所弄?依臣愚见主公亦不必如此费心,待臣明日自去请来。
  如果才副其名,主公再以隆礼加之未晚。
  如果虚名,可叱而不用,
  又何必主公宿斋而后请见哉!”宜生在旁厉声言曰:
  “将军,
  此事不是如此说!方今天下荒荒四海鼎沸,贤人君子,多隐岩谷。
  今飞熊应兆,上天垂象,特赐大贤助我皇基,
  是西岐之福泽也。
  此时自当学古人求贤,破拘挛之习,岂得如近日欲贤人之自售哉?将军切不可说如是之言,使诸臣懈怠!”文王闻言大悦曰:
  “大夫之言,
  正合孤意。”
  于是百官俱在殿廷歇宿三日,然后聘请子牙。
  后有诗曰:
  西岐城中鼓乐喧,文王聘请太公贤。
  周家从此皇基固,四九为尊八百年。
  文王从散宜生之言,斋宿三日。
  至第四日,沐浴整衣,极其精诚。
  文王端坐鸾舆,扛抬聘礼。
  文王摆列军马成行,前往磻溪,来迎子牙;封武吉为武德将军。
  笙簧满道,竟出西岐,不知惊动多少人民,扶老携幼,来看迎贤。
  但见:
  旗分五彩,戈戟锵锵。
  笙簧拂道,犹如鹤唳鸾鸣;画鼓咚咚,一似雷声滚滚。
  对子马人人喜悦,金吾士个个欢忻。
  文在东,宽袍大袖;武在西,贯甲披坚。
  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四贤佐主;伯达、伯适、叔夜、叔夏等八俊相随。
  城内氤氲香满道,郭外瑞彩结成祥。
  圣主降临西土地,不负五凤立岐山。
  万民齐享升平日,宇宙雍熙八百年。
  飞熊仁兆兴周室,感得文王聘大贤。
  文王带领众文武出郭,径往磻溪而来。
  行至三十五里,早至林下,
  文王传旨:
  “士卒暂在林外扎住,
  不必声扬恐惊动贤士。”
  文王下马,同散宜生步行入得林来,只见子牙背坐溪边。
  文王悄悄的行至跟前,立于子牙之后。
  子牙明知驾临,
  故作歌曰:
  西风走兮白云飞,
  岁已暮兮将焉为?
  五凤鸣兮真主现垂竿钓兮知我稀。
  子牙作歌毕,
  文王曰:
  “贤士快乐否?”子牙回头,
  看见文王忙弃竿一傍,
  俯伏叩地曰:
  “子民不知驾临,
  有失迎候望贤王恕尚之罪!”
  文王忙扶住,
  拜言曰:
  “久慕先生前顾不虔,昌知不恭,
  今特斋戒专诚拜谒,得睹先生尊颜,
  实昌之幸也!”命宜生:
  “扶贤士起。”
  子牙躬身而立。
  文王笑容携子牙至茅舍之中,子牙再拜,文王同拜。
  王曰:
  “久仰高明,未得相见。
  今幸接丰标,祗聆教诲,
  昌实三生之幸矣!”
  子牙拜而言曰:
  “尚乃老朽非才,
  不堪顾问文不足安邦,武不足定国,荷蒙贤王枉顾,实辱鸾舆有辜圣德。”
  宜生在傍曰:
  “先生不必过谦。
  吾君臣沐浴虔诚,特申微忱,专心聘请。
  今天下纷纷,定而又乱。
  当今天子,远贤近佞,荒淫酒色,残虐生民,
  诸侯变乱民不聊生。
  吾主昼夜思维,不安枕席。
  久慕先生大德,侧隐溪岩,特具小聘,先生不弃,供佐明时吾王幸甚!生民幸甚!先生何苦隐胸中之奇谋,忍生民之涂炭?何不一展绪余哀此茕独,出水火而置之升平?此先生覆载之德,不世之仁也!”宜生将聘礼摆开子牙看了,速命童儿收讫。
  宜生将鸾舆推过,请子牙登舆,
  子牙跪而告曰:
  “老臣荷蒙洪恩,
  以礼相聘尚已感激非浅,怎敢乘坐鸾舆,
  越名僭分?这个断然不敢!”文王曰:
  “孤预先相设,
  特迓先生必然乘坐,不负素心。”
  子牙再三不敢,推阻数次,决不敢坐。
  宜生见子牙坚意不从,
  乃对文王曰:
  “贤人既不乘舆,
  望主公从贤者之请可将大王逍遥马请乘,主公乘舆。”
  王曰:
  “若是如此,有失孤数日之虔敬也。”
  彼此又推让数番,文王方乘舆,子牙乘马。
  欢声载道,士马轩昂。
  时值喜吉之辰,子牙时来,年近八十。
  有诗叹曰:
  渭水溪头一钓竿,鬓霜皎皎两云皤。
  胸横星斗冲霄汉,气吐虹霓扫日寒。
  养老来归西伯下,避危拚弃旧王冠。
  自从梦入飞熊后,八百余年享奠安。
  话说文王聘子牙,进了西岐,万民争看,
  无不忻悦。
  子牙至朝门下马。
  文王升殿,子牙朝贺毕。
  文王封子牙为右灵台丞相,子牙谢恩,偏殿设宴,百官相贺对饮。
  其时君臣有辅,龙虎有依;子牙治国有方,安民有法,件件有条行行有款。
  西岐起造相府。
  此时有报传进五关,汜水关首将韩荣具疏往朝歌,言姜尚相周。
  不知子牙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