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系統來大唐

農家壹鍋出

網遊小說

開元二年,四月,柳綠枝頭。
長安城東通化門外七裏處,灞水流經。
灞水東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2377章 物流不夠怎為辦

帶著系統來大唐 by 農家壹鍋出

2022-8-28 21:22

  “鐵路真賺錢啊!”中午時候畢構兩眼無神望天,他泡在小洛南村上面醉仙居的溫泉中。
  蜀地鹽幫的船只停靠,換火車皮運鹽進長安,收取的費用略低於用船運到長安的數量。
  他們享受九折優惠,不然鐵路運輸價格高過水運。
  定價如此,壹者為水運行業的人留條活路;二來增加鐵路利潤,用來繼續修鐵路。
  不需要節約時間的人走水運,時間即成本的買車皮。
  今此蜀地鹽幫輸鹽六億斤,河南府卸兩億斤,京兆府送四億斤。
  壹斤鹽的綜合成本在五毛錢,利潤四毛,批發出去時的價錢壹斤九毛,零售的人賣壹斤壹錢。
  零售商需要交三十分之壹的稅,三分又三厘,賺六分七厘。
  蜀地鹽幫不交稅,過來壹回賺二十四萬緡。
  扣除了所有成本,賺的錢按照比例分,順便再給基層制鹽的人發‘獎金’。
  五毛成本中的運費占了四成,兩毛,大概長江壹段壹毛錢,運河壹段四分錢,黃河段六分錢,包括往來。
  壹斤六分錢的黃河段運輸成本,鐵路運輸差不多的價格,六億斤,三萬六千緡。
  若他們交稅,需要按照銷售額計算,三十稅壹,壹萬八千緡。
  畢構沒拿到壹萬八千緡的稅,也撈不到三萬六千緡的運費,只有壹千二百緡的鐵路運輸稅。
  “我再把調度作好壹些,修完運河鐵路,到時每天有三十列火車,光是從中收稅,戶部壹年即能拿到壹千余萬緡。”
  李易不想刺激老畢,年歲大了,接班人快培養好了,等著進團兒。
  “照此算來,鐵路壹年豈不是賺三億緡?”
  畢構拉過漂著的托盤,身體往上坐壹坐,拿匙子舀炸好的雞蛋肉醬,往小蔥拌豆腐裏放。
  “電話線要鋪、煤是錢、路面日常維護得開工資、火車頭和火車廂是白來的?
  我說的乃理論數字,萬壹沒有那麽大的運量,我給壹百列火車又有何用?
  其中有快車和慢車,收費標準不壹,到時候可能壹年只能賺到幾千萬緡。”
  李易連忙列數據,並且把錢往少了說。
  “戶部收的錢又怎麽可能超過壹千萬緡?”
  畢構抓住關鍵點,妳少賺,我壹樣少。
  “運來的貨還要交商稅,鐵路是鐵路的,其他是其他的,有奢侈品就是十稅壹,海外貿易十稅三。”
  李易趕緊跟上,說怎麽賺錢。
  “那與妳鐵路賺的錢何幹?妳騙老夫。”
  畢構才不上當,兩種錢分開,老夫只問妳鐵路的稅。
  別的即便用陸路和水路,戶部該賺多少還是賺多少。
  “反正讓妳賺到。”李易也知道沒有那麽大的貨運量。
  大唐才多少人口?火車就是從長安到運河南端,壹年想賺三億緡。
  算上山民和逃戶,系統給出的數據模型顯示,應該有六千萬左右人口。
  平均壹個人提供五緡?不開展海外貿易,做夢去吧,有多少人家壹年的總收入不到五緡?
  他要想辦法,鐵路交的稅超過壹千萬緡。
  “妳不說出來老夫不信。”畢構像孩子似的,賭氣般地把頭扭向旁邊。
  壹同泡溫泉的楊環晉和黃賢榮:“……”
  這是自己大唐的宰輔?中書令?
  他們同時看李易,李東主,妳告訴我們怎麽交稅讓朝廷財政賺壹千萬緡。
  “我裝修客車車廂,提供天上人間的服務,之前說好了的,平康坊、思恭坊的女子進車廂。
  如此壹來,想享受那樣車廂的人,他們所花的錢交百分之八十的稅。”
  李易沒辦法,哄著,讓老畢高興起來,這麽大年歲了,不容易啊!
  自己還想多泡壹會兒呢,壹個應對不當,老畢倒溫泉池子裏,自己還泡個屁?只能搶救。
  畢構轉回頭,滿臉笑容:“這個行,聽著有道理,能成。”
  “是哈!”李易開始拌醬。
  徒弟們想吃小蔥拌豆腐,早上就想,中午正好大家壹起吃。
  泡溫泉,吃冷面,其他的為小菜。
  願意吃拌狗肉的給送壹份,他不吃,嫌瀉口,他吃醬牛肉。
  除非做成狗肉鍋,裏面有幹菜,他吃兩口幹菜或豆腐,蘸狗醬,再來碗米飯,狗肉湯泡飯。
  今天的冷面配菜屬於他那時鮮族的,拌茍寶(桔梗)、辣白菜(棒子泡菜)、肉皮烀豇豆、海帶絲、海白菜、寬幹豆腐絲、醬小土豆、拌蕨菜、紫蘇葉、小根蒜、豆面打糕……
  壹大堆,看著很多,其實就是小菜,沒有壹道‘硬’菜。
  有,狗肉,就這壹道,若鱈魚制作的辣魚也算的話,那麽兩道。
  辣魚中放了不少大蔥段,今天壹早在辣椒醬裏腌制,其實最好應該昨天晚上腌,包括辣魚都當如此。
  蜀地鹽幫的人沒吃過這些全套的東西,給他們嘗嘗。
  晚上換壹套別的菜系,再讓他們吃。
  比如說他那時滿族的滿漢全席……那是不可能滴,沒提前準備,做不了。
  滿漢全席是真正的大餐,比所謂的土豪的烤駱駝宴牛逼多了。
  莊子裏有制作滿漢全席的食材,卻無法在幾個小時內做出來。
  “好吃好吃。”黃賢榮聽了聽,專心對付面前的吃食。
  鹽幫來的人都在泡溫泉,鹽算賣出去了,運到地方有人接收,不用他們管。
  他們過兩天看這邊有什麽東西裝上船回家。
  六億斤的鹽能夠滿足河南府、京兆府及周邊各州的需求了。
  百姓們泡種子就用了許多,海鹽,餵牲口和家禽不用井鹽海鹽,有河東道鹽湖的鹽。
  曾經那個鹽支撐著整個關中道,那個鹽苦,不好吃,價錢低。
  平均人口計算,壹人有五十多斤的井鹽,真正買的壹人十斤差不多,貴,海鹽便宜,壹年中其他補充用海鹽。
  剩下的鹽被作坊收走,鹽越純,用在作坊上越好,就是熟食加工作坊。
  制作完了,等海外貿易船隊探路回來,給他們拿出去賣。
  “明年井鹽賣不動了,要轉型,除了說的添加東西放竹筒裏制作的,還要單獨制成鹽磚。”
  李易喝口冷面湯,對嘴裏嚼著辣魚盤子中大蔥段的楊環晉說。
  “往哪賣?”楊環晉咽下食物。
  “海外吃的鹽很差,賣給他們,鹽幫必須拓展業務,我不可能為了維護妳們的利益讓百姓吃貴的鹽。”
  李易先把話挑明,往後鹽的利潤百分比很小,需要通過量來賺錢。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