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戏说王阳明 by 伊苒饭忒稀
2018-5-26 06:02
解决了被朝廷急功近利的”改土归流“政策逼反的两大部族,王阳明决定把救火队员当到底。断藤峡、八寨等地盘踞着大量的土匪,他们多是当地的瑶族、壮族百姓因不堪忍受官府的剥削落草为寇,他们的根据地位于方圆三百里的大山深处,里面树木丛生地形复杂朝廷时常发兵清剿皆无功而返,为了彻底还广西一片安宁,王阳明主动找到了能征善战熟悉当地地形的卢苏,卢苏指出山里的土匪盘踞多年坚守不出,地理环境又难以让大部队发挥作用,唯有乘其不备利用一小股精锐部队突然袭击方能取得胜利。
王阳明深以为然他立即传令下去让自己之前率领的主力部队全部撤退返回原驻地,山里的匪首听得此消息纷纷弹冠相庆,于此同时王阳明和卢苏一起在部族的军队中挑选了三千名熟悉地形善于攀爬的山地战能收组成了特种部队,突然进山发动奇袭。由于土匪们只是看住了易守难攻的山门,完全没有防备小道和捷径,特种部队第一次进攻便一举拿下了七八个山寨,战果非常可喜,王阳明采取特种部队偷袭下一个山寨大部队就跟进一个山寨的策略,逐步在山区里扩大自己的根据地一步一步缩小土匪的势力范围,正面斗不过玩阴的也不行,短短的一个月内盘踞在此几十年之久的土匪们纷纷缴械投降,广西剿匪记圆满结束,王阳明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此心光明
王阳明是一个负责人的人,完成了军事家王阳明的任务后他一如既往得投入到了政治家、教育家的角色,他认识广西之所以不安宁是因为老百姓们还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于是他在当地兴建学校普及义务教育,教导少数民族同胞说汉话、识汉字,让各族人民有一个通用的语言便于大家交流,各个部族开始了交流沟通,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争端,儒家文化与心学思想开始生根发芽,传统的道德观念存在老百姓深深地脑海里,天地君亲师位、忠孝礼仪廉耻这些很有意义的价值观让大家逐渐开始向往和谐有序的生活,不再彼此瞎折腾了。
思恩和田州十分偏远,和贵州龙场一样成为了朝廷流放官员的好地方,为了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也给那些失意的官员们找个精神寄托,王阳明利用自己的声望聘请了大量被贬至此的汉族官员发挥余热担任教员,知识分子下乡的活动受到了当地百姓的青睐,用文化的沟通取代武力的对抗,极大得缓和了朝廷和当地老百姓之前的关系。
嘉靖七年(1528年),年老体衰身患肺炎的王阳明实在是撑不住了,他上表朝廷请求辞去自己所有的职务只求返回故乡,奈何距离遥远北京的回函迟迟等不到,王阳明自己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等不了了,他毅然决然得和同事交接了工作,提前踏上了回家的路,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此时此刻的王阳明褪去了所有的光环,他是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此时此刻的他只是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家,他渴望回去,在那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为自己一生的漂泊划上句号。从南宁乘船出发,路过乌蛮滩时,他赫然发现岸上有一座寺庙,匾额上苍劲有力的大字写着”伏波将军庙“,王阳明心中猛得一颤,年少时自己在北京拜谒马援时的场景顿时浮现在眼前,他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上了岸,走进了庙里。眼前的陈设跟当年是何曾的相似啊,时间仿佛又回到了过去,自己又仿佛变成了那个年少轻狂意欲出居庸关为国家靖难的翩翩公子,感慨万千,老泪纵横。
四十年前梦里诗,
此行天定人岂为?
且征敢倚风云阵,
所过如同时雨师。
尚喜远人知向望,
却惭无术救疮痍。
从来胜算归廊庙,
耻说干戈定四夷。
四十年前的梦境和此时此刻眼前的场景如同天意的安排,自己戎马一生确实为国家竭尽了全力,没有辜负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然而却又惭愧自己没有能力真正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已经做得如此优秀的他尚且对自己如此得苛责,这份谦虚的品性与为国为民的信念让后人每每想起都会感慨万千。
越是油尽灯枯越是大限将至,王阳明就越希望自己早早得回到故乡,他再次上书请辞并推荐郧阳巡抚林富接任自己的职务,朝廷舍不得王阳明,一再批复不允许他退休,要好好休息劳逸结合之类的话。沿着水路终于到了江西南安,距离家乡不远了,心学门人南安推官周积闻讯立马赶来拜见老师,他喊着热泪看着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老师,不停得敦促船工全速前进。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一月九日,船行至南安青龙铺王阳明实在是撑不下去了,他已经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点,从1472年来到人世再到1529年向这个世界告别,吝啬的上天之给了他五十七年的光阴,他却在这五十七年里完成了让自己不朽的伟业。
”老师你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么?“周积跪拜于榻前,等待着王阳明此生最后的训诫,此刻的王阳明已经虚弱到了极点,他用尽全力挤出了一声细若游丝的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句看上去什么都没说的话,却又说尽了王阳明所有想说的话,言罢,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王阳明永远得闭上了眼睛。
从守仁格竹到龙场悟道,从江西剿匪到平定叛乱,从回乡传学到再出乡关,从天泉论道到此心光明。传奇的王阳明走过了他传奇的一生,他曾是上天的宠儿也曾是上天的弃子,他在误解中迎来了尊重,他在尊重中迎来了永恒,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奇葩,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骄傲的宝贵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自由、解放思想的号角,他启发了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开始了民主与自由的探索,陶行知因他的”知行合一“而改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把”一生拜伏王阳明“当做自己的人生格言,这就是王阳明,不朽的王阳明。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了我国的伦理思想史上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圣人必须要做到三不朽方可为圣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所谓立德即使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功是指为国为民建立卓越的功勋;立言便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三者皆备方位圣人。王阳明他德高望重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为正人君子的典范,自然满足了立德;他只身一人平定宁王之乱,两次出征荡平匪寇,于国家和人民都立下了不世之功;创立心性之学传之后世,自然也做到了立言。整个华夏历史,能做到这三不朽的仅仅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
年少时的梦想终于化为了现实,王阳明登上了神坛成为圣贤,他不仅自己成为了圣贤,还告诉了世人,”人人皆可为圣贤。“呜呼,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