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戏说王阳明 by 伊苒饭忒稀
2018-5-26 06:02
险夷原不在心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夏天风。
他把自己经受的苦难与挫折全都比作了一片浮云,正好比万里无云的清空突然飘来一片云挡住了光芒万丈的太阳,浮云终究是会飘走的,太阳的光芒终究是挡不住的,天空终究会清澈明亮,正义终究会战胜奸邪。在经受人生的大波折之后,王阳明依旧能够如此洒脱如此从容的看待自己和人生,这样宽广的胸怀世间罕有。
艰苦扶贫
王阳明偷偷的来到了南京,找到了在此担任正二品吏部尚书的老父亲王华,年事已高加上仕途受挫,此时此刻的王华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锐气,他原以为王阳明已经投江而死,如今看着儿子活生生好端端的站在自己面前,不经老泪纵横:“儿子还在,一切就好。”
王阳明心中不是滋味,他第一次向父亲道了歉:“对不起父亲,是我不好,意气用事以致九年才考的功名,意气用事以致到手的功名又没了。”王华坚定的说:“这件事你做的对,你是父亲的骄傲。”王守仁发现,原来那个对自己一贯指责和批评,那个状元出生朝廷大员的王华大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暮年的老人,一个思念自己儿子的父亲,时至今日王守仁终于懂得了父亲的苦心,而王华也开始相信,他的儿子王阳明是真真的有着过人的才华与节操,他开始相信眼前的儿子会比自己做的更好,也许会真的,成为圣贤。
和父亲短暂相处了些时间,避开了刘瑾的风头,心系朝廷的王阳明朝着贵州龙场出发了,虽然他知道这是刘瑾故意给他挖的坑,可他手里捏着的是朝廷吏部的委任状,这便是责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渡过湖南湘江,历尽艰难险阻,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王阳明终于抵达了贵州龙场,路上他作诗一首,表达了他的无畏与乐观。
客行日日万锋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扬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无云天北是神州!
我不经想起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经典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王阳明因为自己的仗义执言,因为自己对德行与正义的坚持遭此横祸,面对生活无情的刻刀,他选择了乐观选择了坚强。明明是左迁边疆,却把这当作游山玩水,尽情欣赏着花草溪水的美景,尽情聆听着布谷鸟喜悦的鸣叫,我们从这首诗中丝毫看不出他的惆怅,我们看到的是幽默,是轻快,是豁达。人在贵州,离家乡相隔万里,照例是应该伤感的吧,然而对于心系天下的王守仁,整个神州大地哪一处又不是他的家呢?
龙场位于现贵州省西北修文县境内,即使是在今时今日那里也并非十分发达,修文县西南以猫跳河与清镇市为界,西北与黔西、金沙两县隔六广河相望,北面与息烽县接壤,东面与开阳县睦邻,南与白云区相连。明代的龙场属思州管辖,这里群山环绕,荆棘丛生,土地贫瘠而又荒凉,境内杂居着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交通与科教文卫都非常的落后,这里山林间弥漫着瘴气,外人来此很容易就会染上恶疾一病不起。
待到我们招待所王所长找到自己的办公地点时,他震惊了,眼前的办公条件比他想象中的更为艰苦。根据明朝制度,他这个不入流大员理论上还是有那么几个驿卒当手下的,然后实际上整个驿站只有他这个领导和另一个年老体弱的临时工老大爷。在听老大爷热情洋溢得介绍了所长所要做的工作后,老大爷非常“体贴”得告诉王所长:“有什么困难记得给我说,要是出了个什么意外我也好告知您家里人”。
王所长彻底跌到了谷底,他没有官职,没有下属,连办公室都是漏着风的木头房子,还好王所长的父亲在王所长临走前配发了几个随从,不然他就真的注定孤独一生了。面对如此困难的境遇,王阳明休整了几天,把随从们的住处安顿好,把破败的办公室维修好,正式开始了他的工作。已经开始领悟到心学法门的王重阳把这一切都看的很开,糟糕的办公环境影响不了他对工作的热情。
他首先在办公室门外的院子搭建了临时书院,免费帮当地的老百姓扫盲,教大家读书识字,交大家做人的道理,应该说农场的老百姓对知识的渴望还是很强烈的,驿站每天络绎不绝的人流一直到深夜才会散去,在传授知识与道理的过程中,王阳明深得老百姓的信赖与尊重,由于王阳明天生聪慧,加上曾在刑部任职,于是就主动给大家充当法官,老李家的牛丢了,老王家的庄稼被踩了,老张借了老杨一贯钱,这些芝麻绿豆的小纠纷被王阳明处理的滴水不漏。
山区里没什么娱乐生活,他就自己编了些诙谐幽默的打油诗,配上家乡的小调交给大家唱,自从来了王所长,龙场人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当地老乡亲切的歌唱道他为龙场谋幸福忽而嘿呦他是龙场大救星。
士不可以不弘毅,王阳明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光明迈去。
东山再起
正德四年(公园1509年),王老师已经成为了贵州省的着名学者,来听他讲学的人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官职越来越大。在贵州提学副使席正的邀请下,王阳明出任贵州书院主讲,作为贵州省最高等级的学府,生活条件和学术氛围自然比远在龙场的非正规教育机构龙岗书院要好得多,王阳明因此得以更自在得向大家宣传他的心学,提学副使席正也变成了他的忠实粉丝,有一次席正向王阳明请教朱熹和陆九渊两位儒学大师在学术上的分歧,王阳明耐心得告诉他知和行之间的关系,告诉他理和欲本质是一体的,经过多次探讨,席正豁然开朗,不经赞叹到:“往圣之绝学今日尚存,盖因有使君也。”原来当年陆、朱两位前辈都没能发现这一要点,本来是一致的观点却偏偏就争论了很久。
在贵州书院讲学的时光是快乐的,因为刚刚领悟大道的王阳明非常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宣传自己的理论,贵州书院显然满足了他的要求,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偿所愿,不经想起了远方的家乡,想起了离别前父亲的眼泪与期望。作诗一首:
人生非草木,别久宁无思。
愁来步前庭,仰视行云驰。
行云随长风,飘飘去何止?
行云有时定,游子无还时。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浮尘浪似人潮哪会没有思念,圣贤正是从其本心方才能成为圣贤,思念故土思念亲人便是人之本心。天上的云朵随风飘,就好比地上的游子,浊酒一杯,家已万里,浪迹天涯的游子要何时才能回去呢?他是多么想要回到家乡,不再漂泊流浪。
就在王阳明在贵州书院老老实实教书育人的时候,大明的政治格局又发生了重大变革,安化王以“清君侧杀刘瑾”的名义谋反,内阁首辅一代名臣杨一清用计平定了判断,做尽了坏事的刘瑾此时已经四面楚歌,另一个宦官张永乘机向明武宗告发刘瑾也参与了谋反,于是祸害了我们王圣人的权监刘瑾被凌迟而死。 朝中的死对头土崩瓦解,加上王阳明四处传道授业名望渐高,正德五年(公元1507年),在贵州扶了三年贫的王守仁接到吏部文件,即刻赴任江西庐陵县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