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三章

戏说王阳明 by 伊苒饭忒稀

2018-5-26 06:02

  娄老帮王守仁的圣人之路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得出了趋近于零而不等于零的结论,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这个答案被推向了另一个人,这个人是距离王守仁那个时代最近的圣人,朱熹。

  守仁格竹

  在娄谅的指点下,王守仁把做圣贤的希望寄托在了朱熹身上,朱熹是谁?朱熹是一个传奇。在大明帝国,朱熹朱大圣人拥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上到帝王将相下到黎明百姓。唐高祖李渊为了显得自己出身高贵,强行认了太上道祖李老君当祖宗,而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同样的目的,选择了拉朱熹入伙,大明皇室宗亲在理论上都是朱圣人的后人。

  既然皇帝陛下已经明确表态了,下面的同志们自然心领神会,朱子的程朱理学成为了每一个读书人的必修课官方教材,成为了学术界毋庸置疑的真理,站在当代的角度看,朱熹是个充满了争议的人物,正方辩友认为朱熹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伟大的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反方辩友认为朱熹是禁锢思想,限制百姓自由的元凶。不管怎么说,他在争议中走上了圣人的神坛。

  朱熹之所以走上神坛,是因为他成功悟道,什么是道呢?伟大的太上道祖,唐朝皇帝理论上的祖先李耳曾经说“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个东西只能感悟,是说不清楚的。道是神奇的东西,就好比磁场一般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并且时时刻刻的影响着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它隐藏着这个世界最至关重要的秘密,它是真理,就如同当代前沿科学家们所追求的大统一理论,他们想用一个公式囊括整个宇宙的兴衰存亡,这就是道,乃是天下规则的总和,是极致的智慧。

  每个人的问道之路都是曲折却又各不相同的,科学家通过研究自然,探究宇宙,寻找着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于是在大不列颠得道的艾萨克牛顿爵士被誉为最接近于上帝的男人,得道而成圣贤;佛陀们通过持戒念经冥想而悟道,于是在西天释迦牟尼大彻大悟,得道而成圣贤。对于朱熹而言,他得道的方式在于前文中那重要的四个字,“格物致知”。

  朱子认为,世界万里都存在着“理”,这个“理”字无处不在这个“理”字就是人间的大道,你只要参悟了“理”,你就可以得道而成圣贤,“理”在万物中,我们要如何才能把理挖掘出来为我所用呢?朱熹的办法就是“格”。研究物体,得道物体中蕴含的理,这就是“格物致知”这一问道的手段。

  也就是说,王守仁现在成圣贤的方法应该是这样,今天研究家里的板凳看看有没有所获,明天换床试试,后天再“格”一下桌子,这样“格”来“格”去,什么时候理才能出现道才能得到,王先生才能熬成圣贤呢?伟大的理学宗师程颐给了我们标准答案,“今日格一物,明日再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这句话很经典,表达的意思却很直白很无情,那就是你今天研究一个东西,明天研究一个东西,研究着研究着你就会“豁然”,然后就恭喜你了。

  我们注意豁然这个词语,正好比成语豁然开朗,他讲究的是一个没征兆的突然的一个感觉,即所谓的顿悟。

  虽然看不到终点,但是王守仁的圣贤之路就此起步了,他开始了他漫长的格物生涯,圣贤之路是艰辛而坎坷的,因为你看不到未来,路上也很少有人同行。

  夏日的一天,晌午的太阳把大地烤的滚烫滚烫,又到了午饭的时候,王府的丫鬟开始通知各位老爷夫人前去吃饭,然而丫鬟怎么找也找不到王守仁,书房没人卧室没人前厅里没人,急急忙忙去禀报王伦老爷子,老爷子心里不禁苦笑,暗想这傻小子该不会又同当年一样跟着哪家的道士学养生去了吧。找来找去,终于在后花园深处找到了王守仁。王守仁端坐在小板凳上,专心致志得盯着他眼前的一颗竹子,一动也不动。王伦觉得奇怪却也见怪不怪了,上去拍了拍王守仁的肩膀问道:“孙子你又在干什么呢?”王守仁目不转睛得说:“爷爷别打扰我,我正在”格“竹子呢。”王伦无奈的叹了口气,转身回去吃自己的饭了,心想饿不死你这小子。

  而王守仁依旧坐在那里,他在思索,“理”究竟在哪儿呢?“理”就在竹子里面但是为什么就是不愿意出来呢?这实在是件辛苦的事情,王守仁废寝忘食得“格”了两三天,都快走火入魔了还没能把他梦寐以求的“理”给“格”出来,连续几日的辛苦反而让他躺在了病床上。和病魔做着斗争的王守仁的心中充满了疑惑,他怀着对先贤的敬仰诚恳地格物致知可是“理”却丝毫没有靠近他半分,虽然圣人说我们要一日“格”一物,终会有所得,但自由才思敏捷充满好奇心与创造力的他开始纳闷了,朱子的理论真的正确么?“理”真的在竹子中么?

  课外书要看必修课也不能落下,随着科举的临近王守仁把他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应试教育上,毕竟自己是状元的儿子,成绩太差实在是说不过去,况且在那时,读书中举入仕为官是给国家效力,实现自我价值最好的方法,他整日研习四书五经,在堂叔王冕、王阶、王宫三位的指点下,对经史典籍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业也大有长进。补课归补课,临考冲刺期间的王守仁依旧没有放松他的业余爱好,他抽出自己的闲暇时间游览家乡周边的山水古迹认识了大量的朋友,在彼此交流中获益匪浅,特别是上虞人许璋,他本比王守仁大一二十岁,但却深感酒逢知己千杯少与守仁成为了忘年交并向好奇的王守仁传授和分享他对兵法的见解。

  就在这时,爷爷王伦老先生因年老体衰离开了人世,守仁从小和祖父在一起有着深厚的感情,好在父亲王华回家丁忧服丧,父子得以团员,这才没那么悲痛。

  这段时间里王守仁的学问飞速的增长,渐渐的其文章的深度和文才已经让客串家教的三位堂叔自叹不如,自信满满的他参加了浙江省乡试,本来就天资聪慧的王守仁在二十岁时洋洋洒洒轻轻松松考上了举人,一想起范进老先生活了大半辈子考上举人高兴成那样,再反观临时抱佛脚的王守仁,不经感叹天赋的重要。

  初入仕途

  幸运女神未必会长期眷顾同一个人,中考运气好不等于高考运气还会好。作为浙江本地的高材生,王守仁进京参加会试,事实证明地方上的精英未必还能在全国的高端平台上吃得开,在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会试就华丽丽的名落孙山,没考上就复读呗,王守仁老老实实回家学习,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我们的王大天才又落榜了,守仁心里很沮丧,天天嚷嚷着要做圣贤,结果自己却连会试都过不了进士都考不上。回到家乡,王守仁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三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