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戏说王阳明 by 伊苒饭忒稀
2018-5-26 06:02
在接下来,王阳明进兵大庾,消灭了陈日能为首的土匪,驰援南安,消灭了来犯的钟明贵的武装割据势力,在稍加修正后,王阳明把枪口对准了盘踞在横水、左溪的谢志山。
王阳明亲自率领主力部队从正面进攻横水,都指挥使许清从南康北上进攻左翼,赣州知府刑珣出兵上饶佯攻,这两支部队在在横水城外三十里处回合;南安知府季激率领部队进攻左溪,吉安知府伍文定率部拦截在衡水城后方,阻击即将溃败的敌军,在如此周密的计划下,王阳明很快就攻下了横水,官军势如破竹,从十月下旬出兵横水道十二月下旬收兵,官军一共攻克了大小匪巢八十四个,歼灭匪徒八千余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战果。
部队回到赣州休整,此时的赣南已经今非昔比,在王阳明的努力下土匪再也不能兴风作浪了,王阳明最后的目标是老牌土匪头子池仲容,池仲容打听到了自己是王阳明案板上的下一块肉,联想到詹师富谢志山均被剿灭,心里不免后怕,思来想去便决定接受诏安投降保全身家性命,周边的土匪们本来就听闻王巡抚三头六臂甚是可怕,又见老大哥都投降了,于是纷纷向朝廷投降,于是每天巡抚衙门都挤满了人,全是来从良的土匪。
然而来投降的人中,有一部分是真心实意想回归老百姓生活的,也有一部分是权宜之计,看着王巡抚凶狠先避避风头,等到王大人走了再继续兴风作浪,然后聪明的王阳明不会让他们得逞,在接受投降的时候王阳明会详细的查阅该匪首之前的档案,如果是第一次投降拿便是以礼相待,如果是投了好几次降又反了好几次水的那自然就不客气。不出所料,土匪老大哥池仲容的队伍里就有好几千人是诈降,他们躲在山寨里既不缴械也不接受改编,王阳明不想再大动干戈,他找来八百名精锐的士兵,让他们乔装打扮,穿上土匪的服饰装作溃败的土匪跑上门去,傻乎乎的土匪们开门迎接自己的难兄难弟,庆祝自己的人马又得以增加,等待他们的结果自然是溃败。
通过这场巧妙的歼灭战,王阳明又大又拉的肃清了赣南匪患,真投降的庆幸自己是真投降,对王巡抚的宽大政策感恩戴德,假投降的立马识时务者为俊杰,也变成了真投降,纵横赣南几十年的土匪们终于歇菜了。
危机四伏
解决了匪患,王阳明开始着手于地方建设,他认为只有良好的制度良好的管理才能真正的根除匪患为老百姓开太平,他设立了平和、崇义、和平三县,尽可能得让朝廷政府能够控制到整个赣南区域,加强地方的治安建设,有效得减少暴力犯罪的发生。除了制度上增设县衙,王阳明还从教育方面入手规劝大家向善,军事行动结束后他再赣南地区修建了大量的学堂,向当地百姓讲授文化知识,告诉大家做人的道理。
最后王阳明还设立了“德行簿”,通俗的说你做一件好事加一分,做一件坏事减一分,加到多少分就会有奖励,诸如免除多少赋税之类的,而扣到一定程度就会给予惩罚。
经过王阳明的努力,赣南的经济与文化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也就不再想去当土匪了。
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由于王阳明巡抚赣南有功,朝廷擢升其为都察院佥都御使,应该说赣南剿匪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这段经历对王阳明确实非常之重要的,对政治家王阳明而言他又升官了,对军事家王阳明而言他施展并提高了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对哲学家王阳明而言,他又有了一个伟大的收获,哲学家王阳明正在一步步走向不朽。
自从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在贵州、北京、南京讲学交友搞辩论,对心学的感悟逐步提升,然后知识就好比一个圈,圈子里的是已有的知识,圈子外的是未知的知识,你知道的越多,你接触到的未知面就越广,王阳明虽然领悟了心即是理的大道,但他的心中却还是有个困惑。心学只是理论,虽然心学是帮助他认知世界的好助手,但是当真正面对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心学要怎样才能发挥作用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四个字,“知行合一”。
知是指主观的认识,行则是具体的实践,自古以来知与行的先后、难易都是哲学家们热爱讨论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先知后行,即先要懂得了道理,才能去实践;有的人认为先行后知,即要先去实践了,才能从实践中懂得道理。有的人认为知难行易,觉得操作是简单的,知道原理是困难的;有的人认为知易行难,觉得懂得道理很容易,真正去实践才困难。按照朱熹的观点,格物是容易的,人人皆可格物,但是致知就是困难的,非圣人不能得理,所以知难行易。
在百家争鸣争个不停的时候,王阳明提出了一个新观点,知和行同样重要。这句看上去没什么意义的话,却隐藏着一个质朴的观点,宏观的理想和微观的努力同样重要,我们既需要仰望天空,也需要脚踏实地。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剿匪的过程,王阳明先生他得要剿匪的想法,然后还得一步一步得去执行,这二者密不可分,这有这二者同时存在,剿匪才能成功。
领悟了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准备迎接他此生最艰难却又最辉煌的时刻。
剿匪至此王阳明心中一直在纳闷,虽然说土匪数量多,但本质上就是乌合之众,为什么就敢这样公然得和朝廷对着干呢?在审问过程中,王阳明发现绝大多数匪首都提到了一个人对他们的支持,这个人乃是皇亲国戚,宁王朱宸濠。
首先交代一下藩王的时代背景。经过靖难之役叔侄间的火拼,赶走建文帝成功加冕的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避免自己或是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被藩王以靖难之名拿下,他继续着建文帝当年削藩的政策,只不过当年他是政策的被动受力物,现在是变成了主动的施力物。
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革去了代王的三护卫与官署;永乐四年废齐王为庶人;永乐十年削辽王护卫;永乐十五年废谷王为庶人,基本上把当时握有兵权的亲王全部收拾了一通,然后朱棣削藩并没有削到自己亲儿子上,这又导致了其次子汉王朱高煦谋反,后被明宣宗朱瞻基所杀。这样叔叔杀侄子侄子杀叔叔的历史教训让朱瞻基下定决心,彻底废除了藩王的护卫,此时的藩王空有王爵之尊,实际上就是囚禁在笼子里的金丝雀,要想造反简直就是难于上青天。
在明朝开国之际,太祖朱元璋封儿子朱权为宁王,第一代宁王朱权好不威风,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是非常有实力的藩王,在靖难之役时通朱棣一同起兵,本以为会和朱棣共富贵,结果朱棣刚一登基就把势力最大的宁王改封江西南昌,再到宣德年间又被朱瞻基裁撤了护卫,等到第五代宁王朱宸濠上台时,原本权倾天下的猛虎已经变成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家猫。